当前位置: 首页 >> 我与医大共成长 >> 正文

【喜迎党代会·我与医大共成长】杜富宽:耕耘者也是收获者

发布者:[发表时间]:2023-06-05 [来源]: [浏览次数]:

2023,是我到西南医科大学工作的第五个年头。初踏入医大校园,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我加入了药学院的分子药理团队,在这里,我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科研和教学经验,更是得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也遇到了勤奋优秀的学生,与他们共同度过了年的成长时光。我将带您一起回顾我医大共成长的经历和收获,以此见证医科大的发展

阶段一:磨砺成长,砥砺前行

初来医大的日子里,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经过调研和分析,我发现学生培养的首要问题是自己对学生培养的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自己会做教会别人做,这是两种不同的能力。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该把这个问题当成科学问题,系统研究,并深入挖掘其中的规律,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培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幸运的是,我的成长不止是自己孤独的探索,医科大针对新进教师的发展,顶层设计了三航计划新进研究生导师培训,这些培训为我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让我有机会学习到国内顶级教育专家的人才培养理念,与很多优秀的同行交流。在学习-实践-总结-再学习-再实践的大循环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培养理念:时刻以学生全面成长为工作导向,就是教育工作者最崇高最精准的目标。

1. 药学院分子药理团队师生合影

阶段二:锐意进取,闪耀光芒

步入阶段二,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培养中。在这个过程中,我将科研活动作为学生培养的操练场。我们致力于肿瘤与病毒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工作我们共同协商课题方向,探讨课题方案、讨论工作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这些具体的科研工作中,学生展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天赋,他们先后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并获得了学校的各类奖学金;更重要的是,曾今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变成了:杜老师,我觉的科研没有想象的难杜老师,以前我只想拿个学位,现在我觉得科研是有意思的,想继续读博士,这一句句的反馈,让我意识到:学生的成长水平,是对教育工作检验的关键指标。

阶段三:传承精神,共创辉煌

如今,我初步完成了自己会做教会别人做角色转变,但是,随着我们科研工作的深入,学生开展的科研工作已经超出了我的所学,很多工作他们比我更精通。在这种情况下,摆在我面前的问题是:我不会做指导别人做的好。这个难题,驱动我不断学习新知识,总结本领域内的研究规律,抽象不同领域的共性思维,在这个不断学习、思考、抽象的过程中,我的认知从分散的点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接着,我用形成的新认知体系,指导学生开展我不会做的课题,不断检验认知体系的适用范围,探索我的认知边界。更重要的是,学校和科技处为我们开展科研工作搭建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并经常开展线上线下技术培训和科研交流,保障了我和学生的快速成长。

曾经,我以为我在培养学生;现在,我懂得了教学相长的真正内涵。而且更重要的发现是:如果以学生全面成长作为我们的培养目标,那么到了高级阶段,教师会收获更大更全面的成长。我们给了这个世界多少爱,这个世界会加倍返回。

教师是医科大发展的基石,只有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完善的认知体系,才能培养出更多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优秀学子。在育人方面,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帮助他们成为具备卓越学术素养、强烈社会责任感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新时代人才。在科研方面,我们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拓宽研究领域、提升研究水平。只有这样,医大才能实现“136”发展战略,培养更多具备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医学人才。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医大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育人和科研事业谱写新的篇章。

2. 分子药理团队的老师们和未来

结语:

我与医大共成长,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和育人的工作并不是单向输出与付出,耕耘者也是收获者,这是一份崇高的职业,值得我们为此奋斗一生。


个人简介:杜富宽男,副研究员,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博士。主要从事肿瘤与病毒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应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发掘肿瘤发生与病毒感染相关靶标基因,借助网络药理学手段,开发抗肿瘤与抗病毒新药,并开展新药物作用机制研究。目前为四川省药理学会肿瘤药理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干细胞技术与细胞治疗协会会员、江苏省遗传学会会员。主持科研项目9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72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论文15, 获得授权专利4, 参与编写专著1部。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无锡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 无锡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1项。